總是說,在莫斯科看教堂,在聖彼得堡看殿堂。
聖彼得堡成為俄羅斯首都的時間不過兩百餘年,時值羅曼諾夫王朝發展的鼎盛時期,富麗堂皇的皇室宮殿似乎成為沙皇們炫耀強盛國力的象徵。其中最具代表的莫過於冬宮、彼得夏宮以及歷代沙皇的離宮-凱薩琳宮 Catherine Palace。
原為彼得大帝為其皇后凱薩琳一世所建造的避暑行宮,彼得大帝的女兒伊莉莎白一世為紀念母親,擴大修建並命名為凱撒琳宮,後經伊莉莎白的兒媳婦凱薩琳二世陸續增建。在二次大戰期間遭德軍破壞全毀,1957-1963年依原建築圖重新建造,完成度之高堪稱重建奇蹟。
凱薩琳宮所在的區域原名沙皇村,為了紀念曾在此地求學的俄國大詩人普希金逝世一百週年,西元1937年正式將沙皇村更名為普希金鎮。相較於普希金鎮,77偏愛沙皇村的舊名,多麼貴氣啊~
(突然想到,俄羅斯似乎很愛因應時代潮流,城市、鄉鎮或建築,常因紀念某人或某事件的緣由改名,對自助旅人來說,還真有點小困擾。)

發現咱們沒有任何"實質的感動",乾脆問咱們從那兒來,回答台灣之後,竟然奏起台灣國歌?!
嚇得大夥加速逃跑.....俄人完全學習到資本主義的精隨,相當厲害呀!!
雖然小雨依舊滴答擾人,踏入沙皇村,即刻感受到悠閒氣氛。這裡有大片森林,處處綠草如茵,保養整修良好,像是高級住宅區一般,非常舒服的環境,和悲慘鐵幕的形象全然搭不上邊。
由於觀光客很多,一般遊客進入凱薩琳宮,必須耐心十足大排長龍。
咱們在十點開放前就已經到門口等候,癡望著金光閃閃的大門,希望能盡量減少排隊的時間。大門已然換上了現代的雙頭鷹國徽,必定是後人所設。想想也對,在沙皇年代,這兒根本不是尋常人能夠親近的地方呀,何需大門阻擋~
除了皇宮建築外,凱薩琳宮整體來說是個設計精美的皇家林園,風格設計在兩位女皇統治的時代完成,尤其不同於其他由男性沙皇所建設的宮殿。
珊瑚紅的小橋邊樑、還有幾尊舉著宮燈穿著朝服的人像,這該是描述中國景象吧?!
受限不能離開隊伍太遠,只拍了小橋角落速速歸隊。早到還是有好處的,並未等候太久,就可以進入凱薩琳宮。

一踏入大門,每個人都會不自主地轉圈圈狂按快門,想把這幅完美融合天空的美景看個仔細。
巴洛克式的華麗對稱、藍白相間的和平協調、閃耀金光的教堂屋頂,完美結合巴洛克與俄羅斯新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這是一座高貴優雅的宮殿建築。
年曆特寫教堂金頂
陰天色溫雖無法在照片中突顯壯麗,現場感受依舊震撼不減。正面中央的兩道紅毯迴旋梯氣派非常,任何人踏上階梯都顯得渺小,覲謁崇敬之心油然生起。二樓突出陽台、氣派迴旋樓梯加上大面積廣場,77忍不住一直想到英國皇室接受群眾喝采的畫面,不知當年凱薩琳女皇是否會傲然於此,睨視群臣呢?
凱薩琳宮雖只規劃三層樓,但每層可都是扎實的雙倍挑高,還有無數精壯高大的駝柱男子支撐。
駝柱是77瞎編的說法,在聖彼得堡很常見到這般建築外牆裝飾,總覺得低頭支撐樑柱表達的涵義很複雜,有犧牲有支持甚至被征服,似乎就少了甘願。
駝柱壯丁肌肉結實可登健美冠軍,或許就是俄版武則天 ~ 凱薩琳女皇鍾愛的菜色.....

凱薩琳二世(俄文譯音稱為葉卡捷琳娜二世),這位奇女子值得專題介紹呀!
她是日耳曼小王之女,因聯姻政策嫁給俄羅斯王儲彼得三世(伊莉莎白之子、彼得外孫)。不受夫婿疼愛的她,初期只能鎮日與書為伍,或許是在這段時間啟發了她對藝術和文學的興趣,現今冬宮的驚世收藏,絕大部分得歸功於她。
因丈夫另有新歡,凱薩琳的皇后地位面臨被廢的威脅,在1762年藉由禁衛軍情夫協助,發動政變後即位,之後功績顯赫了得,洗刷怨婦政變之臭名,成為媲美彼得大帝的明君。

俄史上僅有三位得以被後人尊稱為大帝(... the Great)的沙皇,同屬改革開放派的彼得一世和凱薩琳二世名列其二,第一位則是結束領主國分立,統一俄國的依凡三世。
彼德大帝一生致力於俄國的開放和改革,在他去世的那一年,俄國的版圖從頓河-伏爾加河流域大幅擴張,東至烏拉爾山脈,北上涵蓋芬蘭灣直達白海,南下包圍里海。
凱薩琳大帝在位近 三十五年,她讓俄羅斯成為當時歐洲的強權,不論從人口,軍事,和領土都有極大進展。在她的主政下,不但對外擴張,三次瓜分波蘭,打敗土耳其;對內建設也相當卓越,主張開明專制 、嚴厲的法治主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將俄國轉變成法治國家;將全國區分成50個省,分權管理;設立許多學校,讓人民得以學習啟發;雖想改善農奴制度 ,可惜因貴族的反對而沒有成功。
自許為彼得大帝接班人的凱薩琳,用功績證明女人也有統治天下的能耐,而她的豪氣更勝彼得。
她曾說:「假如我能夠活到二百歲,全歐洲都將匍匐在我的腳下!」 不愧是俄版一代女皇啊!

論權謀心機、論情夫數量,凱薩琳和武則天可謂不相上下,論政績功顯、論王位正統,凱薩琳大帝則遠甚武則天。
十八世紀可說是俄國女性攝政時期,彼得大帝去世後的71年間,只有四年是男性執政。羅曼諾夫王朝從1613年起,到1917年尼古拉二世下台為止,一共經歷了17位沙皇,其中有4位女皇,全都出現在十八世紀,依序是凱薩琳一世、安娜、伊莉莎白和凱薩琳大帝。

女人從政的正統性後來被凱薩琳大帝之子保羅一世所推翻。據說這對母子感情疏離,因為兒子長得太像不忠的丈夫,凱薩琳從沒給保羅好臉色。甚至遺詔立17歲的皇孫亞歷山大(保羅之子)繼位,沒想到保羅聞訊趕來,搜出遺詔焚毀,自己繼位為保羅一世。保羅下令女人不得從政,但執政不過五年,又被女皇親信叛變謀殺,再次推舉保羅之子繼位為亞歷山大一世。
諷刺的是,即使再沒女人擋住皇位,繼凱薩琳大帝之後,再也沒有一個男人能夠匹敵她的政績於萬一。
以上只是一小部分的皇權爭鬥史,世界各國都有,雖然血腥無人性,還真不令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