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集線從二水起站,途經源泉、濁水、龍泉、集集、水里,終點到車埕。這條臺鐵最長的鐵路支線,最初興建原因與水利發電有關,現今在南投縣政府的努力下,已成為熱門旅遊路線。

往龍泉途中,一對父子的對話聲,讓77發現了這幅景象,接下來好長一段時間,就站在這兒享受駕駛般待遇的零阻礙視野!

濁水到龍泉 (18).JPG

龍泉站附近長達4.5公里的樟樹自然景觀,就是遠近知名的集集綠色隧道,這些種植於1940 年的樟樹,枝葉茂密,夾道成蔭,引人駐足,路旁是觀光鐵道,小火車緩緩經過,更添情趣,是攝影留念的好景點。
07 集集線.JPG

突然,警鈴大作.....前方竟然有人正在橫越鐵軌!
鏡頭捕捉到急忙爬上坡道的人們,實在好驚險,綠色隧道以樟樹替代柵欄為籬的美景,可千萬不是要讓大家嘗試危險動作的呀 
濁水到龍泉 (16).JPG

造訪時尚未全面通車,台鐵為了整修老舊的隧道,停駛龍泉站至車程站,這一段改由客運接駁,由於J一直提醒客運班次常誤點,特別商請鯨魚情意相挺,開車搞定集集、水里、車埕三站的印章。
在龍泉站跟鯨魚會合後,往遊客最多的集集站出發。鯨魚想必受夠人滿為患的集集站,只說,太難停車了,我在車上等,你自己下去吧。
07 集集線-1.JPG

s52 集集.JPG 集集 日式木造車站 

和幾年前造訪相比,人潮果然不可同日而語!
921大地震後重建的檜木集集車站雖然很有古意,熙攘遊客總讓它看起來像配角。車站周遭因為觀光客爆增,顯得過度商業化,反而失去原有的純樸...
 

集集站 (23).JPG

一旁火車頭整理得油亮,也是到此一遊紀念照的寵兒
集集站 (17).JPG

速速進了車站,站內純樸味道迥異站外吵雜人聲,舒服多了
集集站 (14).JPG 集集站 (15).JPG

撇見這個小朋友獨自在鐵道上探險?! 停駛的鐵道總讓人想走上一段,小小孩也不例外耶
集集站 (10).JPG 集集站 (13).JPG

遊客多到讓人想快閃,且鯨魚在等著呢,速速拍了幾張紀錄就離開了,竟忘了去旁邊的集集驛站(遊客中心)....所以.....再次錯過遊客中心設計精美的印章    
  
水溝蓋.jpg

不過,開車集章有個很大的好處,造訪附近景點容易多了~
離開人潮來到三級古蹟明新書院,南投四大書院之一,建於清光緒八年,書院為三合院式傳統建築,供奉文昌帝君及至聖先師,每年考季都有大批考生前往膜拜祈求金榜題名
明新書院.JPG

明新書院 (1).JPG

金光閃閃的祈福金卡,事業學業身體姻緣皆可求~
明新書院 (2).JPG

閃著金光的祈求,有種被神仙眷顧的福氣

集集明新書院 (12).JPG 集集明新書院 (9).JPG

書院旁可達台灣特有生物中心的側門入口......特有生物讓人聯想到異形 >< ...
其實這裡是植物園啦,植物前面都放有告示牌介紹,且大樹上還非常貼心綁上"叮寧"讓遊客抗蚊 ,很適合想吸吸芬多精的人

到這兒沒多久,老天爺可能聽到兩小時前的祈求,開始下雨了!這場雨來得又急又快,媲美颱風來襲,非常誇張
水里站 (2).JPG

s53 水里.JPG 水里 蛇窯陶藝園區  

抵達水里車站時,雨勢正猛,乾脆躲在車上研究新相機,想等著雨勢小些再下車
水里站 (3).JPG

這一等可是沒完沒了,十多分鐘後,還是乖乖下車被水修理
水里站 (4).JPG

邊蓋章邊和站務員閒聊,「雨好大,這種很少下這種雨喔~ 」 

「哼~ 哪有~」  嘴歪冷笑地回應讓人意外
「嘎?!哪有甚麼?!」兩小時前還是38度的中台灣,這種推論非常合理吧?!

「你忘了這裡叫甚麼名字喔~ 」 一副儒子不可教的神情  
水里呀.....啊~難道是常常泡在水裡面的意思嗎??」   對方皮笑肉不笑地回應,算是猜對了?!

雖然被奚落很糗,不過這種另類幽默也算有創意啦,哈哈哈~
水里站 (8).JPG

泡在水裡面的鐵道別有風情
水里站 (10).JPG 

頗氣派的水里站其實是集集線第一大站唷,在1970年代水里還曾因伐木業興盛,商業繁榮得到「小台北」之稱譽。
水里站 (11).JPG

迎賓招牌也很氣派呢
水里站 (22).JPG
ps. 幾年前造訪過著名的水里蛇窯,還不錯的地方,大家有機會可以去走走

去車埕前,鯨魚特地前往水里董家肉圓,這家名店生意非常好,我們在短短時間來了二次,第一次沒位子,第二次已經收攤,殘念呀~
水里站 (16).JPG

s54 車埕.JPG 車埕 車埕木業館

中午造訪二水小鎮令人驚豔,下午來到車埕木業園區又是另一個驚奇。

首先進入一道緩坡,標示著破蛋坡?鯨魚笑答這是男生才會懂的啦.....
好奇77沒這麼容易擺平,請教辜狗大神後,得到一個令人莞爾的答案

由於車埕村觀光日益蓬勃,以往該路段為一般柏油路面,卻因車輛往來行駛過於快速,致使車禍事故頻傳,在當地居民建議下,才改為兼具跳動路面效果的石磚步道。雖然車禍明顯減少,卻有村民抱怨每每外出購買易碎物品,行經該路段後,東西就變得面目全非,尤其是買蛋回家,倖存的雞蛋只剩幾個。究竟要不要恢復道路原貌?車埕村民曾進行內部民意調查,「沒車禍」、「不破蛋」二選一,結果意見各半;日管處官員說,若村民取得共識,官方願意協助改善道路,但目前看來恐怕還沒有結果,倒是「破蛋坡」的名氣逐漸傳播開來。 (摘自自由電子報)

下回大家去車埕的時候,只要車子坑咚坑咚作響,就知道「車埕村」到啦! 
車埕站 (128).JPG

停車場多輛遊覽車,這表示這裡若不是很好玩應該就是賣很多名產....台灣人嘛你知道的....(這兒應該暫時還算不上對岸同胞的菜)
車埕站 (15).JPG
  

 車埕在日據時代是輸出埔里糖廠蔗糖的輕便車鐵道轉運站,因為常有上百台的輕便車在此停放,故以閩南語的「停車場」取名為車埕。
日據時代為了深山裡的水利(水利發電廠)及木材,沿濁水溪進入仍屬南投深山的水里車埕(內車埕),鐵路因此來到車埕,成為現在集集線前身。
車埕站 (9).JPG

光復初期伐木業興盛時,小村莊居民數多達二千餘人,其中有半數係木材廠工作人員。隨著林木政策改變,振昌興木業風光不再,工廠人去樓空,小村莊也只剩下幾十戶人家。直到80年初鐵路集集支線成為觀光旅遊動線,小村莊又活絡起來。
車埕站 (28).JPG

台鐵的鐵道末端,一定會有下圖這個黑黑的傢伙
車埕站 (1).JPG

它叫做止衝檔
設於各種路線及側線之終點,用以防止車輛之滑動
車埕站 (7).JPG


第1頁|全文共2頁
arrow
arrow

    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