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水草而居,是遊牧民族的生活型態。」
在地理課本上出現得理所當然的句子,從來只停留在鉛字上,沒想過該怎麼逐?又怎麼居? 五月的新疆,終於見識到了教材裡的場景。
牧民趕著牲口帶著家當,浩浩蕩蕩上路,踏上一段已知或未知的路程,這趟不知該稱為歸途或是旅途的路程,沒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當下的天命 ~ 尋找下片水豐草美之地。
"轉場"這個稱呼相當貼切,天地之大皆為牧民容身之處,沒有"離家"、"回家"的差異,只有從這個草場轉移到另個草場的區別。
怎麼尋找下個草場?怎麼讓牛羊不走散?怎麼不會和別人家的弄混?晚上睡覺怎麼辦?會不會有野狼偷襲?
城市鄉巴佬的滿腦困惑對牧民來說從不是問題,幾千年的演化早已把大自然生存之道轉化成基因裡的標準配備。
牧民就是有本事,不需要羅盤指南針GPS,該往哪走,連商量討論都免了。
牧民就是有本事,能叫野放羊群乖乖的跟著吃跟著走,聽話程度和圈養的不相上下。
牧民就是有本事,即使和別人家的混在一起,還是能一眼瞬間分辨出自己的羊群,不需要靠決鬥才能釐清自己的財富。
這些總比漢人強上許多。
牧民深褐的膚色、曬傷的雙頰,仰賴大自然的生存方式,不言自明
現代科技的便利誘惑,還是影響了牧民的生活型態,有些銀兩的,用車子替代了載人的馬匹、載物的駱駝
這匹駱駝神情可驕傲的,似乎在說著自己是不可取代的
說實話,這兒的駱駝,長得還真醜!毛禿委靡、駝峯軟趴趴,實在有違沙漠之舟的威風。
原來,駱駝在非沙漠地帶,不夠艱苦就不需存糧,不需存糧就沒有駝峯,哈,好個自作孽的傢伙呀!
往北走、向山行的路途中,經常遇見成群結隊閒晃的羊群牛群,在大草原上悠閒吃草
或者,就這麼大喇喇的直接闖越馬路!
主人直接把牲口往公路上趕,或許省了不少路程吧
這些牲口在柏油路上大搖大擺,似乎也挺習慣的
於是車子自動地慢了下來,為了禮遇、為了安全、為了城市鄉巴佬的莫名興奮
車門一開,快門聲響不絕於耳,一路上,不適合停車的地方,都用這招搶拍,實在難為周師父得配合愚蠢觀光客的行徑。
溫順的羊兒們,面貌可愛得很有喜感 ^.^
地理課本上雖寫著~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在這季節交替,牧民轉場之際,卻是~
天蒼蒼,野茫茫,土露草稀餓牛羊
「主人啊,快發揮你的天賦帶著咱們往下一片糧區吧,兄弟們都餓到啃石頭啦!」
.............. 牛兒們心裏八成這麼吶喊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