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爵士音樂節的活動,77 來到了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建於西元1921年的台北當代藝術館,原為日治時期專供日本人子弟受教育的「建成小學校」(該是當年的貴族學校吧)。紅磚牆與木材屋架透出濃濃歷史感,結合西方的建築柱頭與黑瓦斜屋頂,加上兩側入口為山牆形式的廂廊,東西合璧得很有味道。

 

 

這棟兩層樓建築,擔任近50年的台北市政府辦公廳舍後,於1996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並基於古蹟再利用的政策方案,將原建物之正面廳舍修復整建為「台北當代藝術館」專用,兩翼部分建築則劃歸為建成國中教室。「台北當代藝術館」與「建成國中」新校的結合,創造了全世界罕見美術館與學校使用共同建物的先例。

從市定古蹟的台北舊市府,經活化再利用後而成立的台北當代藝術館,讓古老的空間帶動街區藝術再造,這是積極讓市內古蹟活起來的具體成績。 

    

磚紅葉綠,成了外拍寵兒

 

MOCA , 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令人聯想到 MOMA,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相較於能把直升機塞進樓梯間當裝飾的MOMA NY,以包山包海的廣度以及前衛現代空間著稱,小小的MOCA則是利用不同現代元素來包裝展覽,尤其強調互動性與整合度,展現藝術的多元風貌。

目前正在展出的《無中生有:書法  符號  空間》   products2296245320.gif

IMGP0002-1.JPG   很有質感的門票

 以書法為引,希望在這「文字氾濫、書寫式微」的資訊時代,邀集跨界對話、跨域創作、跨平台的展演合作,探討書法融入當代視覺文化環境的各種可能性。


「無」是董陽孜以書法家角色 與不同領域人士相互激盪的起點

「有」是一種期約創作的成果 

這個發想,衍伸出許多有意思的火花

出現了,如同積木可拆解重組的「椅子戲」

IMGP0030.JPG IMGP0028.JPG

出現了,利用循環影像投影表達從無到有的書法文字

 IMGP0037.JPG 

出現了,運用紙扇在"無"的空間中捕捉"有"的字型

IMGP0042.JPG  IMGP0040.JPG 

出現了,再生紙塑成三度空間的立體裝置

IMGP0013.JPG 

出現了,透過數位鑰匙啟動的多媒體裝置

IMGP0008.JPG

 

出現了,有生命的植栽VS.無生命的塑膠花草、有生命的書法VS.無生命的鉛字, 「自然」VS.「人造」的共生模式

IMGP0022.JPG IMGP0026.JPG   

出現了,陳瑞憲的〈私塾-習〉

 簡約的展場設計,明暗的強烈對比,營造了靜謐而詩意的空間氛圍展場中置入一片超大墨池,讓觀眾伴著不時從天滴落的墨雨聲,揣摩東晉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的苦學精神。 

IMGP0058-1.JPG 

IMGP0064-1.JPG 

 

IMGP0067-1.JPG

出現了,一人一字"無",共創"無中生有"

  

還有個裝置藝術 products1298033512.gif

利用稻草、穀倉、榖粒喚起人們對自然環境的重視,對於生命經驗的傳承

另外有個台灣之光 ~ 婆娑之廟  台灣製造,現在正在威尼斯聖馬可教堂展出,

   

成功的博物館當然不會放過能賺錢的機會,售票櫃台有些新銳藝術家的作品、規模小小的專賣店則是清庭、其中最賺錢的應該就是 ARTCO DE CAFE。 沉穩黑色為調,襯上綠意擺上書櫃,很簡單很有氣質,非常適合逛累後歇會兒。

 

   

整個展館規模迷你,逛起來很輕鬆,且門票只需五十元銅版一枚,非常適合景氣不確定是否回溫的現在,多去幾次也不心疼。開心玩耍.gif

  

資料來源:台北當代藝術館

延伸閱讀:New York ~ Art Heaven

more photos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moca 台北當代藝術館
    全站熱搜

    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