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遊覽車一早在街頭穿梭,路上行人匆匆,咱們趕上聖彼得堡的上班尖峰。
02 street (5).JPG

聖彼得堡的電車比莫斯科多了許多,城市氛圍和莫斯科相差甚遠。
02 電車.JPG

密密麻麻的電車纜線佔領天空不打緊,還直挺挺地往兩旁宏偉建築刺下去,管你旁邊是大衛還是彼得站崗,絲毫不留情吶!俄羅斯國土遼闊本錢厚,大城主要街道都從八線道起跳,一般街燈不夠看,直接在電纜線上加上照明燈,乾脆不扭捏,講究效果不問造型。至於破壞氣氛這檔事,很明顯地完全不在俄人考慮範圍內,不管你怎麼拍都躲不掉纜線,就當成聖彼得堡的特色一起入鏡吧。
02 street (3).JPG

車窗外飄然閃過的四馬橋雖看不清楚有無馬蹄、馴馬士表情是否猙獰,四尊造型各異的雕像,栩栩如生的律動與傳達的力道都令人難以忽視。

02 四馬橋 組圖.jpg

不管哪個角度看浴血教堂都很吸睛
02 street (14).JPG  

藍天下雄偉的冬宮好氣派
02 street (18).JPG

車子駛過冬宮與舊海軍總部之間的宮廷濱河路,通過宮廷橋來到北邊的瓦西里島。面積約11平方公里的瓦西里島是涅瓦河三角洲的第一大島,西面是芬蘭灣,南北兩面分別是大小涅瓦河。

在彼得大帝的雄心謀略中,聖彼得堡是俄羅斯西化的門戶,靠近出海口的瓦西里島原規劃為聖彼得堡的行政中心,因此在十八至十九世紀期間大舉建設。後因島嶼交通依賴水路不夠便利,將行政中心往南移到聖彼得堡市區。

島上可見到許多承襲古典希臘風格的建築,知名的聖彼得堡大學主樓也座落此島。

瓦西里島東南方岬角面對涅瓦河分支點的海神柱是我們今天的第一站。(鳥瞰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海神柱原名為羅斯特拉(Rostrum)燈塔柱,曾為入港船隻導航的燈塔。一對高達32公尺的耀眼橘紅色燈柱矗立半圓形廣場中,就像一對燭台,方圓百里都無法忽視,可稱為瓦西里島的代表地標 。
03 海神柱 (8).JPG

現今海神柱頂的燈塔已不再照明、導航作用,只有節日慶典時才點燃。
03 海神柱 (5).JPG

原名"羅斯特拉"是拉丁文船首之意,柱上的船首裝飾典故源自古希臘羅馬時期,人們把戰敗船隻的船首釘在圓柱上,作為海戰勝利的象徵。一對柱子轟轟烈烈滿佈16個船首,彼得大帝的雄心可見一斑。(這和把敵人的頭砍下,掛在城門警示是一樣的道理呀~)
03 海神柱 組圖1.JPG

花崗石基座上,擺放著四座雕像,象徵著俄羅斯四大主要河流:伏爾加河、沃爾霍夫河、第涅伯河及流經聖彼得堡的涅瓦河。 
03 海神柱 (3).JPG

嚴格來說,這個男性雕像應該不是海神,因為手上拿的是鏟子,不太理解為何大家暱稱它為海神柱。
03 海神柱 組圖2.jpg

海神柱附近的景致優美,寬闊如海面的水道、各式大小的觀光汽艇以及水道旁精緻的建築,勾勒出不比威尼斯遜色的水都風光。

04 (4).JPG

南面隔大涅瓦河與聖彼得堡市區相望,可見到聖以薩大教堂黃金圓頂在宮廷橋的另一頭閃耀著。
03 (9).JPG

北面隔小涅瓦河與兔子島相望,這兒能欣賞彼得堡羅教堂的黃金尖頂。
03 (11).JPG

一旁設有步道吸引觀光客親近水域
03 (10).JPG

 海神柱旁河岸環景圖

還有一處舒服大公園,放置象徵海事的船錨
03 海神柱附近公園 組圖.JPG

公園對面有座相當宏偉的建築,由44根陶立克式圓柱環繞建築體的基本構架,幾乎承襲希臘神殿的主要特色。於十九世紀初落成之際,原為聖彼得堡的交易所,二十世紀改為海軍博物館。
03 海軍博物館 (4).JPG

建築頂端有一組雕塑,描述手持三叉戟的海神波賽頓從涅瓦河與沃爾霍夫河中騎馬走出海浪,象徵著俄羅斯海軍及商業的繁榮發展。
諷刺的是,海神腳下的斑剝磚瓦,默默透露出喪失首都光環的聖彼得堡,
繁盛似乎只存過往。
03 海軍博物館 (6)1

在離去的車窗中,終於捕捉到海神頭頂旗幟開展的模樣,這面白底藍叉旗,即是俄羅斯海軍的代表旗幟。
03 海軍博物館 (7).JPG
03 海軍博物館 (8).JPG

接著參見聖彼得堡之父-彼得大帝之雕像。
彼得大帝為了爭奪面向西歐的出海口,在西元1700年開始對瑞典發動北方戰爭長達21年,終於從瑞典手中奪取到英約爾曼蘭,並在這裡修建城市,取名為聖彼得堡。1713年彼得大帝甚至把首都從莫斯科搬到聖彼得堡,傾全力將涅瓦河出海口的沖積三角洲建立成為俄羅斯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這個城市處處有著彼得大帝的意念,說他是聖彼得堡之父,再貼切不過。

彼得大帝青銅騎士像(Медный всадник)位於涅瓦河南岸十二月黨人廣場中,它不但是聖彼得堡的象徵,也是俄羅斯推動西化改革的象徵。銅像建於1766至1782年,高5公尺,重20噸,底座是重達40噸的花崗石。

05 彼得大帝青銅騎士紀念碑 (6).JPG

彼得大帝所騎的馬代表俄羅斯,它雙腳騰空,好像要衝破一切阻力勇往直前,在馬蹄下有一尾被踏死的大蛇,它代表了一切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維新的守舊派 (當地導遊則說,蛇代表的是死對頭瑞典)。
正如銅像展示的一樣,彼得大帝衝破了重重阻力,在這片沼澤地建立起美麗的聖彼得堡,並建都於此,把落後貧窮的俄羅斯,帶向了海洋與繁榮。
05 彼得大帝青銅騎士紀念碑.JPG

這一雕像曾受到詩人普希金的高度讚揚,寫下著名的詩集 [ 青銅騎士 ]我們要由這裏來對抗瑞典人,為了和那傲慢的鄰人争一口氣,我在這裡開始奠基築城;我們被一種自然的力量所驅使,由此處開一條通往歐洲的出口,我們踏著堅定的脚步,由海上站立了起來!

從任何方向欣賞這座雕像,都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它的藝術魅力,當你站在驕傲威嚇的青銅騎士像前,真會有股不得不臣服的敬佩。77特別喜歡把元老院屋頂納入畫面, 天使們傳送祝福象徵著天主與君同在,飄揚的俄羅斯國旗象徵著國威遠揚,這般霸業誰與爭鋒!

05 彼得大帝青銅騎士紀念碑 (9).JPG

當年下令修建雕像的是葉卡捷林娜二世(俄文發音,即世人熟知的凱薩琳女皇、俄國版武則天),由於她以武力政變奪取沙皇寶座,為了強調她是彼得大帝正統的繼承人,對彼得大帝多所推崇,特別聘請法國著名的雕塑家法爾科耐創造出這項傑作 。

銅像底座是40噸重的一整塊花崗石,當年在芬蘭被發現,葉卡捷琳娜二世懸賞七千盧布,讓數百名農奴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巨石拖出沼澤之後,再用幾根底部挖有溝 槽、裝有銅球的大木樑進行運輸。 這塊巨石沿著一條專修的道路滑行了整整一年才拉到了芬蘭灣,最後用木排從水路運到了這個廣場。這位俄羅斯史上最富野心的女皇,最終得以在花崗石上面刻著 「葉卡捷林娜二世紀念彼得大帝一世於1782年8月」。

銅像所在的十二月黨人廣場也是來頭不小,廣場坐落涅瓦河南岸,鄰近元老院(或稱参政院)旁,原名為元老院廣場(Senate Square)。
1825年12月由俄國軍官率領三千名士兵以反對帝俄專制為號召的武裝起義,後人稱之十二月革命,有關的起義者都被稱為十二月黨人,革命發起地就在青銅騎士像所在的元老院廣場。西元1925年為紀念十二月革命的一百周年,更名為十二月黨人廣場。蘇聯解體後又重新起用了原先的名字-元老院廣場,但是聖彼得堡人還是喜歡稱它十二月黨人廣場。

 十二月黨人廣場環景圖

彼得大帝在黃泉下看到,後人竟在宣揚讚頌他的雕像之處,進行推翻帝俄的起義革命,真不知做何感想呢.....

 

 

arrow
arrow

    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