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如水的伏特加酒精含量高,從35%起跳到50%不等,歐盟所定標準為酒精含量不低於37.5%才可稱為「伏特加」。

傳統俄羅斯、立陶宛和波蘭這些地區所出產的伏特加酒精含量是以40%為標準,此標準源自於1894年首位生產並推廣伏特加的俄國人Brinson Satterwhite,據說這是伏特加最好喝的酒精濃度。

也有一說是,19世紀的俄國科學家發現最完美的伏特加酒精含量應為38%,然而當時的酒精稅是以酒精含量高低來計算,為了簡化稅項計算,最終決定將伏特加的酒精含量定為40%。

不管原因是哪個,40%的酒精濃度不就很像在喝消毒藥水?!除了那些能夠喝五十八度高粱的人,應該都不是純飲伏特加(不加冰或與其他液體混合)的對手吧?!

不然為什麼在台灣,大家都把伏特加拿來當調酒的基底酒?!這就是77出發前對伏特加的認知。

vodka 明信片 2.jpg

沒想到,遊河秀那兩口甘甜美麗  (正確發音請參考吳念真廣告詞),就讓77開了眼界與喉界。

原來純飲伏特加很像在上一堂衛教課,入口後的"火熨"感觸一路從喉嚨滑下食道到達胃部,感受深刻到可以清楚指出目前酒精在你身上的所在位置;不但不像喝消毒藥水,竟還有一股回甘的甜味與香氣,一路反向從胃、食道、喉嚨衝回鼻腔與腦門!喔!我的老天爺,這真是太神奇了!

現今的伏特加主要利用穀物釀造而成,通常是黑麥、小麥玉米。東歐國家的伏特加主要利用黑麥進行釀製,有些使用玉米和馬鈴薯,而西歐國家則是以小麥為主。伏特加屬於蒸餾處理的酒精飲料,市面上品質較好的伏特加起碼要經過三道以上的蒸餾程序。

製造過程:原料搗碎  →  蒸煮  →  糖化  →  發酵  →  連續蒸餾  →  白樺木碳層過濾。 在活性碳中緩慢過濾,去除酒中的酸類、醛類等物質,因此無嗅無味、晶瑩剔透,酒精濃度高達 95%以上,而後再加蒸餾水稀釋即可出售,不需裝桶儲存、不需考究年分、也不受限季節。

伏特加對俄人來說,有著無比神奇的魔力。就拿莫斯科司機大哥來說,一路上都上演一號特務表情,鷹眼一掃就會讓你立正站好。唯獨在聽到咱們這些不知好味的台灣客人,竟然要把烤肉宴沒喝完的伏特加全都送給他,瞬間化身鄰家大叔,和藹可親到像是另外一個人
10 森林烤肉宴 (34)

據說平均每位俄羅斯男子每兩天就乾掉一瓶伏特加酒,其實俄國女生也很能喝捏,不然怎能在大冷天照樣穿著迷你短裙咧。在俄羅斯,大小聚會不能沒有伏特加,即使獨處也不會少了它。77 短短的俄羅斯之旅就見識過好幾回,拎著酒瓶逛大街的俄人邊走邊喝呢。

歐尬說,俄人有黑麥麵包和伏特加就可當一餐。77 試著一口伏特加搭配一口黑麵包,感受一下當地人的行徑。喔~那彼此加乘的化學作用,嗆辣酒香與發酵酸勁結合出一股特殊的俄羅斯風情,驚豔得很!但,僅只兩口,實在沒辦法試太多啦....

據說,俄羅斯將士之所以驍勇善戰和不畏嚴寒,這酒精濃度極高、一點就著的伏特加酒,可說是功不可沒。1812年的俄法大戰,法軍敗走的表面原因是不耐酷寒,還有個戲謔的說法是,法軍白蘭地酒瓶早已見底,怎打得過無盡伏特加助陣的俄軍呢,哈!還有一說,二戰中,蘇聯軍隊的戰功獎勵就是每天100公克伏特加酒吶!

看來,伏特加之於俄人,如同字源voda之意,就像水一般的無可或缺!果然是個泡在酒裡的民族啊!

面對這麼厲害的東西,77相當認命,從蘇茲達爾的超市開始一路小心翼翼地護送,硬是扛了兩瓶酒回家孝敬老爹。話說某天,77回神要幫酒瓶拍照的時候才發現遍尋不著?!原來老爹有事沒事倒個一杯就著當天晚餐沒吃完的菜餚當消夜,兩瓶酒早就無聲無息地蒸發啦,哪裡還有酒瓶的鬼影呀........(也沒機會去測試放在冷凍庫不會結冰的有趣實驗啦~)

從老爹消滅酒精、清理善後的速度來判斷,這洋鬼子伏特加應該是可媲美五十八度高粱酒呀~ 

VODKA.jpg

上圖這瓶是後來再請人帶回的第三瓶酒, 善心人士說是聖彼得堡當地人強力推薦,好喝又便宜,供大家參考囉。這瓶 500ml 不到300盧布的價格,若不是當地人推薦,77自己應該不敢買。

在蘇茲達爾超市採買時,伏特加的種類之多、價差之大,讓沒做功課的77看到頭昏,看不清楚門道那就看熱鬧吧,最後挑了兩瓶外觀得緣、價格居中的酒下手領隊的購物指南只說不要買太便宜的應該都OK,反正當地人喝的應該不會差到哪去。

伏特加在東歐和北歐國家號稱伏特加帶的地區,最傳統也最推薦的飲用方式是冰鎮後純飲。

但其他國家的人們大多無法像俄人享受這般純淨如水、入喉如火的滋味,偏好將伏特加兌上其他飲料調和雞尾酒來飲用,對於好酒來說真是可惜了點。

若你有機會拿到上等的伏特加,先別急著加工,豪氣吞下一口純淨滋味,感受一下北方的甘甜美麗,或許你也能產生上戰場的勇氣(或幻覺)唷~

 

越來越多的酒廠順應時代變化,開發出新玩意兒搶佔商機。

在伏特加原酒裡加入莓果、柑橘、檸檬、香草等口味,保留烈酒的勁道,同時用其他美妙的味道除卻嗆辣酒精味,成為越來越受到大眾喜愛的加味伏特加(Flavored Vodka)。

在餐廳拿到的這張廣告明信片,背面是加味伏特加廣告,正面竟是威嚴大嬸摸著一頭鱷魚?!喝伏特加的女人果真不好惹呀!!

vodka 明信片 1.jpg

俄人把伏特加當水喝的本事,咱們恐怕苦練多年也拼搏不敵俄人先天基因,另外有個比較親民的飲料可以嚐試:格瓦斯。 

格瓦斯(Kbac)最早起源於基輔公國之前的東斯拉夫,距今已有千年歷史。當時人們將穀物搗碎,加水作成麵團,放在陶器中加熱,使部分穀物澱粉糖化,然後加水稀釋、自然發酵,釀製出最古老的Kbac之後,釀製工藝在俄羅斯得到長足發展,並逐漸成為俄羅斯民族飲食文化的象徵。

俄羅斯的格瓦斯是以大麥(也有採用黑麥或蕎麥的)、玉米等穀物加上山花蜜、啤酒花為原料發酵而成,其酒精含量通常在1%以內,口感類似啤酒。格瓦斯中含有菌體,因此不會呈現完全透明,些微混濁與沉澱是正常現象。
俄羅斯 格瓦斯

新鮮的格瓦斯呈琥珀顏色,氣足泡多,酸甜適度,清涼爽口,伴有酒花味,尤有一種特有的麥乳與酒花發酵的芳香。且科學研究證明,格瓦斯中含有維生素、氨基酸和有益菌群,具備消除疲勞、防治便必與促進消化之功效。

清涼消暑、對身體有益、好喝又不會喝醉,這麼完美的特性,使得格瓦斯很快就成為深獲俄羅斯男女老少喜愛的國民飲品。

這種好東西不只俄人喜愛,新疆人也很愛。十九世紀中期, 俄國沒落貴族將釀製工藝帶入中亞各國及中國新疆的伊犁河谷、阿勒泰和塔城等地區。 此後這些地區的各個民族(俄羅斯、維吾爾、哈薩克、回、漢) ,皆以各自方法釀製Kbac,成為具有濃郁西域風情的民族文化飲品。

在新疆,Kbac有著眾多的名字:格瓦奇、卡瓦斯、格瓦斯、土啤酒、蜂蜜酒等等。到了盛夏,很容易在夜市和餐館看到格瓦斯的蹤跡。77在 北疆小城布爾津夜市 ,曾嚐試過格瓦斯,只能說不得我緣吶。這樣的壞印象到了俄羅斯還記得,完全沒興趣試試俄羅斯的正統格瓦斯是否會比較好喝。不過事後想想,還是應該試上一回才對,畢竟人家是發源地來著,應該會比大陸的好喝才是。格瓦斯甜酒

 

總歸來說,俄羅斯人的食品仍以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如肉類及奶製品為主,蔬菜則以馬鈴薯、白菜與番茄等為主。

肉多油厚湯鹹酒烈之正宗俄食,反應出寒冷北國必須的營養補給以及粗食飽餐為要的生活習性。

據說正是因為多奶多糖多油多肉的飲食習慣,使得年輕時有著魔鬼身材的俄羅斯姑娘,年長後很難倖免成為和藹可親的大嬸娘體型呀~

 

結論:個人認為在容易踩到食物地雷的歐洲,俄羅斯食物算是接受度頗高、可放心大膽嚐試的國家唷。

 


俄食之幾哩瓜啦流水帳:

吃俄食會不會餓死呢?(上) ~ 教堂餐廳

吃俄食會不會餓死呢?(中) ~ 民居家常菜、烤肉宴

吃俄食會不會餓死呢?(下) ~ 伯爵餐廳

杜蘭朵的美麗與殘酷 ~ 奢華餐廳

 
 

刀叉 分隔線.gif 

 

後記

沒想到朋友替正宗俄食平反的所在地,竟然是這裡?!

參觀 莫斯科地鐵革命廣場站 (Площадь Революции) 時,先經過一處  類似城牆的地方 ,天真以為只是個歷史建築。 傳統餐廳

傳統高檔餐廳

經朋友2012年7月實地造訪回報,
原來從木頭門廊通道進去,就是家頗富盛名的俄羅斯傳統餐廳唷! 

朋友對 這家餐廳 讚譽有加,強調這兒從菜餚到侍者都是俄羅斯傳統風味,
不僅料理不鹹,油不厚,酒不烈,還可在這喝到俄羅斯出產的便宜氣泡酒耶?!

看了網站介紹,每人平均消費要價1500盧布大洋....
果然是 The Ritz-Carlton, Moscow 會介紹的餐廳呀~ 

以上資訊提供給想在地鐵站附近找高檔餐廳的人參考....

 

 

 

番外篇

俄人狂愛壽司,一來這是俄羅斯中產階級時髦又有品味的飲食象徵,二來食材和哇沙米的組合微辣偏甜,正中俄人胃口。這股風潮讓農夫自願改良稻米品種,讓官員疾呼勿拿身體健康冒險。

出發前就耳聞壽司風潮,可惜沒機會嚐試,只留下一張扛棒以茲證明。
聖彼得堡街頭 日式料理

第2頁|全文共2頁
arrow
arrow

    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